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
1.
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(RP)鉴别点 ①RP均有原发病。包括各种严重感染(结核病最多见)、肿瘤、风湿性疾病、慢性肝病等。②RP外周血中很少出现浆细胞,主要存在于骨髓中,且数量大多小于有核细胞的10%,绝大多数<20%。同时形态属正常浆细胞。③RP随原发病缓解而消失。
2.急性髓细胞白血病(AML) PPCL的临床表现和AML十分相似,主要根据形态学、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区分。由于浆细胞,包括原始及幼稚浆细胞,与原始粒细胞在形态上通常不易混淆;细胞化学染色,如过氧化物酶,AML阳性,而PPCL阴性。不典型者可借助免疫表型检测区分,浆细胞其CD38、PCA-1阳性,而AML的原始细胞则CD33、CD13阳性。
3.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 PPCL偶尔需和ALL鉴别,当两者的原始、幼稚细胞呈不典型状态时,可借助免疫表型区分。B-ALL者CD19、CD20、CD10阳性,T-ALL者CD2、CD5、CD7阳性,而原始浆细胞则CD38、PCA-1阳性。
治疗
治疗:浆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困难,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尤差。目前尚无浆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或最佳化疗方案。对于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可以试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M
2方案或V
AD方案。若效果不佳,再换用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联合化疗方案如
柔红霉素、
阿糖胞苷(
Ara-C)、泼尼松(强的松)联合化疗方案,或长春新碱、环磷酰胺、
柔红霉素、泼尼松(强的松)联合化疗方案。而对于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因大多数已接受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联合化疗,且出现耐药或复发而发展为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因此采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方案往往不能奏效,故多应用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。
Vela-Ojeda等报道24例浆细胞白血病均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其中4例用VMCPA[长春新碱、苯丙氨酸氮芥(
美法仑)、环磷酰胺、泼尼松(强的松)、
多柔比星(
阿霉素)]方案治疗,8例用M-80[苯丙氨酸氮芥(
美法仑)80mg/m
2,地塞米松40mg/m
2]方案治疗,12例用V
AD[长春新碱、
多柔比星(
阿霉素)、地塞米松]方案治疗。结果VMCPA方案4例中1例有效,M-80方案8例中6例有效,而V
AD方案12例中无一例有效。M-80方案的毒副作用较强,有呕吐、黏膜破溃、血小板严重减少导致的出血,需要相应较强的支持治疗。Costello等报道18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其中16例接受蒽环类抗生素[
多柔比星(
阿霉素)]为主的化疗,结果1例获完全缓解,11例获部分缓解,6例无效,中位生存期是7个月(2~12个月)。Christou等报道2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,经改良V
AD(长春新碱2mg,第一天;脂质体
阿霉素40mg/m
2,第一天;地塞米松40mg 口服, 第1~4天、9~12天、17~20天)方案治疗,均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,其中1例在获得缓解后24个月死于心脏病,另一例在获得缓解7个月后仍存活。上述报道治疗有效的病例几乎都是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。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终末期,对各种化疗方案大都反应不佳,患者存活期短,预后不良。
关于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浆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报道很少。Gemmel等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55岁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,获得完全缓解。又用利妥昔单抗(美罗华)作为维持治疗(375mg/m2,每周1次,共4周)。该例病人在维持治疗后4个月复发。